過去總是安靜地走開的我, 現在學著說明白再走.
與其說是初老症狀 不如說是我們的腦袋發展更健全了?

鄧惠文說在「不要待在讓你委屈的地方哭」一文提到 ” 真的無法接受某種事物時,也能容許自己勇敢爭取,不再逃避衝突。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和能要的,為自己的一切負責,如此才能面對許多莫名的、對自己或對別人憤怒的情境,從心內外得到平衡。”

大概在28歲之前, 我不去爭甚麼也不愛解釋甚麼. 每個人都有他的原則, 每個人都有”感受”. 當被朋友的言行傷害, 踩到自己的底線時, 我會靜靜地離開那位朋友. 要說是逃避嗎? 或許是害怕當我去正面解釋時, 對方的無法理解造成的二次傷害.

28~32歲, 在澳洲流浪的日子裡, 體認到, 懂你的人是不分國籍, 不會受到語言隔閡限制的. 他們就是可以讀到真正的你, 不需要多做解釋. 這樣的朋友, 每次都讓我感到驚喜,窩心及感謝.

另一方面, 我也經歷過一些人, ”不管你怎麼做, 就是有些人會看你不順眼, 會扭曲你的本意”. 最傷人的當然就是那些我總是真心以對的”朋友”那樣誤解及不信任. 曾經試著想解釋, 但還真是徒勞無功. 日久見人心, 那些扭曲我的人, 其實自己才是心中有鬼之人, 而他們似乎都有這些相通點: 自卑, 思想總是很負面, 有被害妄想症(?) 總覺得別人是想害他們.

老實說, 跟”負面的人”生活在一起很恐怖.

但也許因為這些經歷, 讓我發現, 委曲求全, 隱忍吞聲是沒有屁用的. 只是讓自己得內傷而已. 如果面對不重要的人(對我來說,就是”不是朋友”的人), 你越過得開心自在, 他們越難過.

然而面對重要的人踩到我的底線 (對我來說, 只要是我一直在聯絡的”朋友”), 過去會安靜地走開的我, 現在不會安靜了.
最不能接受的是朋友的”不信任”. 說真的, 如果不相信我, 那我說甚麼都是枉然.
當然, 被傷害的當下肯定有情緒, 只是若不說出我想說的, 事後就很可能不會再說了, 因為不想再二度被傷害.

當傷口結痂後, 究竟會復原還是永遠是個疤痕, 我不確定.

好在,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有話直說, 不拐彎抹腳, 不胡亂猜忌. 都三十幾歲了, 若對方的言行讓自己不愉快, 就該提出來讓對方知道. 如果對方明知故犯, 那這樣的情誼是否該繼續, 就該好好考慮了.

現在覺得重要的是與朋友之間是否能維持”信任且open”的情誼.
以前會期待對方了解我, 但現在知道, 不是每個人都磁場那麼合拍, 都是我肚裡的蛔蟲, 而且我也不可能是別人肚裡的蛔蟲. 如果你不說, 我不說, 誰知道彼此在想甚麼?

每個人生活都很忙碌, 壓力都很大, 能跟朋友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不用擔心對方扭曲己意, 是件非常舒服愉快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茱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